全国非遗技艺测评美丽中国丨韩子勇:中国式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时间:2022-12-19 18: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屋建瓴地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宏阔勾勒和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义项、要求同样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式”“中国特色”的应有之义。 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4.7%,城市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栖息地。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乡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巨大变化,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城乡融合、城乡交织交汇、城乡相辅相成的面貌,整个社会的流动呈现新变化: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并未止步,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依然明显;另一方面,从乡到城的单向流动让位给城乡双向流动,大量有知识有才华的中青年群体走入乡村、投身乡村振兴,艺术乡建、乡村文旅、康养休闲、科技化种植养殖方兴未艾,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乡村的魅力愈益显现,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特别是伴随人口老龄化,城中特有的乡愁,使以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青春冲动,渐渐变成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归隐乡间的悠然自得。社会的经纬越织越密,“生活在别处”——多样选择、自由迁徙、全面发展日益成为生活常态。 这样一种日益成熟的现代社会生态和不断扩展拉长的生活景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嬗变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发展空间。大家知道,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是农耕、游牧、渔猎时代产物,以往因循同一地域、同一族群、同一生产生活方式和口传心授、血亲传递、师徒传递的传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日益城市化、传承群体日益青年化、传承媒介日益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同艺术设计、文化经济,同大众消费、审美时尚水乳交融,我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国风国潮”此起彼伏,日益显现“中国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2021年,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国社会的文化传递模式,从“后喻文化”整体进入到“同喻文化”“前喻文化”的阶段,晚辈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从主要向长辈习得,变成从学校、从同代人那里、甚至从晚辈那里获取。特别是中国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革命,深刻改变以血缘、地缘、文缘为特点的“口传心授”、家族式、师徒式传承方式。 事实上,无论历史还是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一直是跨地域跨群体、交流交往交融的潮平海阔、静水深流。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其流动的频次、规模、范围和深度前所未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评选中,地域、民族、谱系、身份等仍是不言而喻的内嵌条件,现在70%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上,跟不上社会变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选中,要克服有形无形的地域、民族、身份等局囿,放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选视界,以能力、水平和效果等为评选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国家相关法律、条例、方案、规划持续推进,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变迁、社会变迁、文化变迁中,观察、分析、把握和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之大势,强化城市非遗社区的建设,强化对青年非遗群体的支持,强化非遗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城乡间非遗交流融合,促进非遗与社会、非遗与经济、非遗与人民、非遗与生活、非遗与自然在更大范围、更深尺度上的和谐共生,牢记非遗为民、非遗富民的宗旨,特别是非遗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独特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阐释、传播和实现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功用和精神价值,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突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精神象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实现中国人精神和文化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为动荡的世界提供了稳定性。文化是不同国家文明互鉴的长桥,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弥足珍贵,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音,也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理念的重要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息息相关,传承弘扬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 (CHINA中国·中国非遗) 全国非遗技艺测评项目(北京总部 )联系电话:18310976610 |